追赶到领跑 从欧洲杯看中国品牌与中国造的软硬实力

北京时间7月4日凌晨,2020欧洲杯四强球队全部诞生。西班牙、意大利、丹麦、英格兰四支球队,将向最终的冠军发起冲刺。转瞬间,欧洲杯即将走向最后的争冠的时刻,

19天时间,48场鏖战,伴随着绝杀、点球、乌龙、遗憾等夺人眼球的元素的出现,世界球迷在观赏赛事的同时,场外围栏广告却闪现出一个又一个熟悉的中国品牌:海信、支付宝、vivo、TikTok。不少国内球迷感慨:“看欧洲杯时,赛场上的广告让人感觉就像看中超联赛。”

更有外媒似乎因从中嗅到 “危机”而发文称:2020欧洲杯中文广告都是‘针对中国市场定制的虚拟广告牌’,电视观众看到的并不是现场投放的广告。但是消息一出便被世界网友“打假”,随后该外媒也默默修改措辞,涉事编辑更在社交平台道歉,就连本届欧洲杯赞助商海信也一口气晒出了18张赛场实拍照片“力证清白”。

虽然结果证明整件事就是一场外媒自导自演的“闹剧”,但却令海外媒体对中国品牌出海营销的关注度空前高涨。德国《商报》也发文称:“欧足联正在玩危险的游戏:1/3的赞助商来自中国。”

而法国知名《巴黎人报》发布的这则评论“2020欧洲杯的获胜者不是欧洲人,有可能是中国人。”更像是在提醒着电视观众,中国品牌已经成为了世界体坛不可忽视的重要参与者。

1988年汉城奥运会成就了三星,2002年韩日世界杯更让索尼与现代借助体育营销让世界了解了日韩制造,并一跃成为世界级企业。相同的历史仿佛正在重新上演,越来越多的观众发现中国企业正在齐齐擦亮自己的“中式招牌”,为推广赋予更多技术内涵的价值,向海外展示中国先进科技行业的技术力量。

“海信出海30多年,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国际化之路”。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表示,2006年,海信制定“未来发展,大头在外”的国际化战略刚刚开始,那时候中国产业链正处于不断调整期,国内产能过剩、市场竞争激烈,中国不少头部家电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。

同年,海信正式成立国际营销公司,把科龙的冰箱、空调海外业务并入,构建了实力强大的海外销售平台。那一年,海信海外自主品牌收入占比尚不足10%。随后,海信陆续成立多个海外公司和分支机构,实现营销职能的本土化,基本形成了全球的销售布局,自主品牌销售迅速提升。2012年,海信海外自主品牌收入占比突破40%,海信电视海外自有品牌占比历史性地超过了50%。

2012年之后,海信从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以及品牌推广等各方面全面推进国际化。2013年,海信成立了北美、欧洲研发中心。同年6月,海信南非家电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式建成投产;2015年7月海信投资兴建欧洲捷克工厂,形成覆盖东西欧的电视生产基地;同月,海信出资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及资产。

“但是,中国企业走出去,往往是先产品后品牌,这个过程是很难的,因为品牌形象总是慢慢才能建立的。现在回想起来,2015年前海信品牌也是一点一点向海外渗透。”贾少谦回忆,在澳洲成功冠名澳网体育馆,赞助澳网公开赛后,海信还在欧洲赞助了德甲沙尔克04足球队,在北美赞助了NASCAR汽车赛后甚至赞助了F1红牛车队。不过,接连的小试牛刀均未能给海信品牌在海外市场带来跃迁式的提升。

要成为全球品牌,就必须要在欧美主流市场扩大品牌效应,就要不断绑定世界顶级赛事,持续打造Hisense Sport IP。贾少谦称,彼时恰逢2016法国欧洲杯即将举行,海信管理层在决策时一致认为,足球的世界性是一项完全超越语言、超越民族、超越文化,甚至超越价值观的运动。海信国际化进程迫切需要借助足球语言、欧洲杯品牌,来跨越不同市场、不同文化和不同国家。

“从接到这一邀约到最终确定赞助只用了不到十个小时。”贾少谦回忆道,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,这是海信历史上投入最大也是决策最快的赞助活动,但却收获了丰富的大赛营销体验以及全新商机。

2016年,在成为欧洲杯56年历史上第一个来自中国的全球顶级赞助商后,2017年,海信宣布赞助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,成为世界杯近百年历史上的首个中国消费电子品牌。在今年赞助完2020年欧洲杯后,再次宣布将赞助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。

“持续赞助世界顶级体育赛事不断把海信品牌在全球带到了新高度。”贾少谦说,从2020欧洲杯的赞助结果来看,海信品牌在中国知名度由80%提高到81%,在11个被调查其他国家的知名度由31%提高到37%,在对欧洲杯关注的非常高的英国、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西班牙五国,海信的品牌认知度翻番。

资料显示,2020年,海信的海外营收达到79.3亿美元,占总营收的近40%,同比增长18.2%。2021年截至目前,海信方面表示其海外自主品牌收入占比将突破80%。

不过,贾少谦表示,赞助世界顶级体育赛事,并不仅仅只是一次广告营销活动。“海信的赞助行为不仅体现在品牌上,而是希望借此在人才、研发、制造和管理等要素上‘更上一层楼’,真正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俱乐部,这也是中国企业大踏步走出去的战略探索。”贾少谦说。

7月3日,西班牙与瑞士的欧洲杯四强争夺赛中,一则“激光电视,世界第一”的中文围栏广告,再次刷屏。

尽管广告主还是海信,但这家中国企业用重金换来的最核心球场广告权益,不为自己而是为一个产业代言,不是为自己而是替努力了60年的百万中国家电人向世界宣告:激光电视,中国领先。

据贾少谦介绍,从产品本身层面来说,激光具有亮度高、方向性好、单色性好三大特点,以激光为光源的激光显示代表了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——走向人眼视觉分辨极限,实现超高清、大色域、大颜色数的高保真视频图像再现,是唯一全面满足超高清显示国际标准BT.2020的显示技术。而得益于其特殊的反射成像方式,激光显示技术可使人眼接收到的光线非常柔和,同时像素之间无边缘效应,可以实现全像素发光,有效降低了单位面积内光强,长时间观看不易引起人眼视觉疲劳。

“而从显示技术层面来讲,如果说液晶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日本、OLED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韩国,那么激光电视,是让中国,第一次占据显示技术发展的主场优势,可以说这是中国显示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命。”贾少谦表示。

“真正的核心技术靠‘化缘’是要不来的,我们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。” 贾少谦坦言,技术的进步,在引领着我们不断追赶世界上最好的企业的同时,更让我们深知企业绝不能盲目跟随,因为跟随是一条很轻松但却没有前途的路。

然而,作为电视行业的新兴种类,激光电视虽然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,但在当时并没有国标可以参考,贾少谦称,要想尝试,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

“最初我们只有一个大的战略方向,就是知道激光显示未来有很大的机会,但具体技术实现方案一片空白。”回忆起这段“摸黑前行”的经历时,海信激光电视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刘显荣表示,探索过程中做过各种误判,走了很多弯路,吃了不少苦头,可以说各种研发投入也很大。

在经历长达7年的“折磨”之后,海信最终于2014年9月推出了全球首款自主研发的100寸超短焦激光电视。

面对由国人主导的全新赛道,海信在接下来的4年间快速进行产品迭代更新,每年推出一代激光电视新品,从2K进入4K,从单色进入双色。目前,海信在激光电视领域累计申请专利1366项,核心的激光光学引擎可100%自主研发设计,从研发、设计到整机生产制造完全自主运营,70%以上的制造成本都掌握在自己手中。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试验体系,为激光电视市场的全面繁荣打下良好基础。

可以说,海信把一个产品做成了一个产业,从一个企业影响到一个行业,全球几十家企业纷纷进军激光电视行业。

经过近7年来的市场推广,激光电视的市场覆盖已经与普通电视相当。相关资料显示,2014年到2021年,激光电视在中国市场全面开花,7年来的复合增长率超过了100%;自2016年以来,国内市场监测到的激光电视品牌有34家,彩电市场上专业机构统计销量的品牌有40多家。

2020年以来,随着海信、长虹、光峰、小米、极米等本土企业积极布局外,以三星、索尼、LG为代表的海外巨头也纷纷加码激光显示,一个由中外企业共推共建的激光显示新阵营已经全面形成。相关数据显示,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,我国激光电视产业已实现跨越式发展,产业规模已达世界第一,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。

而放眼全球市场,激光电视也正迈入高速成长阶段。在海外市场,激光电视自2020年6月份以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,截止2020年底累计销量同比增长326%。2021年第一季度,海信激光电视再次迎来高速增长,海外销量同比涨幅超9倍,激光电视正在成为海外大屏消费新宠。

与此同时,不同与以往国际品牌热衷于打造技术壁垒、垄断行业等行为,海信则是选择了用开放的心态与赋能的格局积极对外合作,促进激光显示产业的发展。

据了解,海信曾提出先出资让配套企业研发生产,零部件做出来之后也不用给海信独家供货,可以卖给其他厂家,让整个行业共享“规模效应”带来的价格下降。同时,海信将1000项专利向行业伙伴开放,包括光学引擎在内的技术产品,通过共享专利、技术和知识产权,加快推进激光电视产业的发展。

“在引领新显示生态的同时,我们也会把自己的战略技术开放出来,让行业由湖变海。因为只有企业间的良性竞争,才能推动产业的进步,让中国显示技术在世界舞台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。我们将技术开放给行业伙伴的目的,不仅是为了海信的明天,更是为了整个行业和生态的明天。”贾少谦表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